-
【2022年辽宁招商】辽宁电子商务赋能 打造东北亚数字贸易中心
辽宁电子商务赋能 打造东北亚数字贸易中心 一、电商论坛启幕 共话数字经济新机遇 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,辽宁电子商务经济论坛在沈阳举行,聚焦 “跨境新机遇、数商新赋能、直播新引领” 主题,吸引全国电商精英共商东北亚数字贸易发展。作为东北首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集群,辽宁正以电商为引擎,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,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。 (一)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近年来,辽宁电子商务呈现 “三高三强” 特征: 增速高:2020 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1271.1 亿元,是 2016 年的 3.4 倍,年均增长 35%; 载体强:拥有大连、沈阳、抚顺、营口 4 个国家级电商综试区,数量居东北首位,21 个县入选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; 创新强:沈阳 “直播电商基地” 集聚主播 5000 人,2021 年直播带货 GMV 超 200 亿元,成为东北直播电商核心区。 (二)跨境电商突破发展 辽宁依托港口优势,构建 “两平台六体系” 跨境电商生态: 平台建设:大连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上线,实现 “关、税、汇、物、商” 五流合一,2021 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 40%; 模式创新:营口 “1210” 保税备货模式试点,化妆品、保健品进口成本降低 15%,通关时间压缩至 6 小时; 区域协同:与日韩共建 “东北亚跨境电商联盟”,实现商品认证、物流通关互认,2021 年对日韩贸易额增长 25%。 二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电商正成为辽宁传统产业升级的 “转换器”: 农产品上行:盘锦大米、丹东草莓等通过直播电商实现 “溢价销售”,2021 年农产品网销额超 300 亿元,溢价率达 30%; 工业互联网:鞍钢、华晨等企业搭建工业电商平台,实现采购、销售数字化,2021 年企业电商采购额增长 25%; 跨境直播:沈阳 “跨境直播基地” 开展韩语、日语直播,2021 年东北亚特色商品出口增长 40%,带动 200 家制造企业转型。 三、政策支撑与生态构建 辽宁省出台《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,推出五大保障措施: 主体培育:对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电商企业给予最高 100 万元奖励,2025 年培育 100 家 “专精特新” 电商企业; 物流升级:建设 10 个电商物流分拨中心,推广 “产地仓 + 云仓” 模式,2025 年快递时效提升至 “东北次日达、全国三日达”; 人才培养:与淘宝、抖音共建电商学院,年培养主播、运营人才 1 万人,提供最高 5000 元 / 人的培训补贴; 数据赋能:建设东北亚电商大数据中心,提供市场分析、精准营销等服务,企业获客成本降低 20%; 资金支持:设立 2 亿元电商产业基金,对跨境电商企业给予物流补贴、汇率避险支持。 四、未来展望:建设东北亚电商中心区 辽宁明确 “十四五” 电商发展目标: 规模目标:2025 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 2 万亿元,网络零售额超 5000 亿元; 生态目标:建成 5 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、10 个跨境电商产业园,培育 10 家百亿级电商企业; 开放目标:对东北亚国家电商贸易额占比超 30%,成为 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 的东北亚数字贸易枢纽。 “电商是辽宁融入‘双循环’的重要抓手。” 辽宁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,将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,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,目标 2025 年电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 20%,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 “数字动力”。
2022-05-29
-
【2022年大连招商】大连审计局靶向发力 护航营商环境升级行动
大连审计局靶向发力 护航营商环境升级行动 一、政策对标 锚定四大核心环境建设 大连市审计局召开专题会议,深入落实《大连市营商环境升级行动方案(2022—2024)》,明确以 “四个环境” 为审计重点,通过重大政策跟踪审计、经济责任审计等手段,推动 75 条具体措施落地。作为东北首个出台三年升级方案的城市,大连将审计监督融入 “办事方便、法治良好、成本竞争力强、生态宜居” 四大目标,确保政策不跑偏、执行不走样。 (一)纵向贯通政策链条 审计组建立 “政策 — 项目 — 资金” 跟踪机制,聚焦 EPC 项目审批改革、科技创新政策落实、数字城市建设等 3 大领域,重点检查 153 个堵点问题整改情况。例如,针对 “工程审批环节互为前置” 问题,审计发现某区存在 7 个审批事项流程交叉,推动优化后审批时间压缩 40%,企业开工周期缩短 2 个月。 (二)横向对比全国标杆 对标上海、深圳等城市,大连审计指出在 “企业开办便利度”“跨境贸易通关效率” 等领域存在差距。2021 年数据显示,大连企业开办平均耗时 3.2 天,高于上海的 1.5 天;跨境贸易整体通关时间较宁波慢 12 小时。审计建议加快 “一网通办” 系统迭代,推动 2022 年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2 天以内。 二、项目落地 精准护航 223 项举措 围绕方案提出的 223 项具体举措,审计局制定《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,将任务分解到 2022 年 46 个审计项目中,重点关注: 科技企业全周期扶持:在科技创新政策审计中,发现某科技园区政策覆盖率仅 65%,部分中小微企业未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,推动补发补贴 1200 万元,惠及企业 87 家;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:跟踪数字城市建设项目,指出数据中心能耗管理不规范问题,推动建立能耗监测平台,预计年节约用电 15%; 民生领域营商环境:在老旧小区改造审计中,揭露工程质量监管漏洞,推动建立第三方验收机制,惠及居民 5.6 万户。 三、问题导向 破解 153 个痛点难点 针对方案列出的 153 个问题,审计局建立 “问题清单 — 整改台账 — 销号管理” 机制,重点突破 “综合窗口改革不彻底”“政商沟通渠道不畅” 等难题: 窗口效能提升:审计发现某区 “综合窗口” 实际办理事项仅占公布事项的 70%,推动整合部门专网,实现 85% 事项 “一窗通办”; 政商互动创新:建议设立 “企业服务日”,市领导每月定点接待企业家,2022 年已解决融资、用地等问题 47 项,企业满意度达 92%; 信用体系建设:推动建立 “黑名单” 联动机制,2022 年公示失信企业 126 家,联合惩戒措施覆盖招投标、融资等 10 个领域。 四、长效机制 构建审计监督闭环 为确保政策长效落实,大连建立三项机制: 跨部门联动:与营商环境建设局、大数据局建立数据共享平台,实时获取 12345 热线、政务服务网等涉企数据,精准定位高频问题; 绩效评估体系:将营商环境审计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,占比达 15%,对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部门启动专项巡察; 企业参与机制:聘请 50 家企业作为 “审计监督员”,定期反馈政策落地效果,2022 年收集建议 89 条,转化为审计重点 12 项。 “审计监督不是挑毛病,而是帮着找路子。” 大连市审计局负责人表示,通过三年行动,力争实现 “三个提升”:政策知晓率提升至 95% 以上,企业办事成本降低 20%,营商环境满意度进入全国前 20 强,为东北振兴提供 “大连经验”。
2022-05-29
-
【2022年辽宁招商】辽宁国企研发:创新驱动激发产业活力
辽宁国企研发:创新驱动激发产业活力 一、研发投入与创新体系构建 2022 年一季度,辽宁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同比增长 11.11%,累计拥有重点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104 个,形成 “核心企业 + 科研院所 + 产业园区” 协同创新格局。 政策驱动:辽宁省国资委印发《推进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 “十四五” 期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15%,对研发投入强度超 3% 的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。华晨集团通过该政策获得奖励资金 800 万元,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。 平台建设:鞍钢集团建成国家级钢铁材料研发中心,研发的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应用于航母制造,屈服强度达 1100MPa;本钢集团与东北大学合作建立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,热轧带钢精度控制达 ±10 微米,跻身国际领先水平。 二、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(一)装备制造:从 “制造” 到 “智造” 数控机床:大连光洋科技研发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,定位精度达 ±3μm,成功切入航空航天领域,用于国产大飞机关键部件加工,打破德国德玛吉垄断。 轨道交通: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机车,续航里程超 600 公里,氮氧化物排放接近零,已在沈阳铁路局投入试运行。 (二)新材料:破解 “卡脖子” 难题 航空材料:抚顺特钢研发的 GH4169 高温合金,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制造,通过波音、空客认证,国内市场占有率超 70%。 稀土永磁:北方稀土建成全球最大稀土磁材基地,研发的 N52 高性能钕铁硼磁材,磁能积达 52MGOe,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,能效提升 5%。 (三)清洁能源:绿色技术引领转型 核电装备: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公司研发的 CAP1400 核电压力容器,壁厚达 300mm,承压能力达 17MPa,保障华龙一号机组安全运行。 风电设备:明阳智能辽宁基地研发的 10MW 海上风电机组,单机年发电量超 4000 万度,等效满负荷小时数达 4000 小时,处于全球领先水平。 三、产学研协同与成果转化 校企合作:东北大学与华晨集团共建新能源汽车联合实验室,开发的镁合金轮毂减重 30%,已应用于华晨中华 V7 车型,制造成本降低 15%。 成果转化:辽宁省设立 10 亿元国企创新基金,推动鞍钢集团钒电池技术产业化,建成年产 1000 吨钒电解液生产线,应用于大连电网储能项目,充放电效率达 95%。
2022-05-25
-
【2022年辽宁招商】辽宁省属企业研发投入:创新驱动提速 平台建设提质
辽宁省属企业研发投入:创新驱动提速 平台建设提质 一、政策引领:顶层设计激发创新动能 辽宁省国资委以 “十四五” 科技创新规划为指引,印发《关于推进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 “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长 10%”“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20 个 / 年” 等量化目标。建立 “揭榜挂帅” 机制,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 5000 万元资金支持,推动省属企业从 “要素驱动” 向 “创新驱动” 转型。2022 年一季度,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同比增长 11.11%,增速居东北三省首位。 二、平台矩阵:104 个研发平台支撑产业升级 截至 2022 年 3 月,省属企业累计建成重点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等 104 个,其中国家级平台占比 15%,形成 “基础研究 — 应用研发 — 成果转化” 全链条布局: 高端装备领域:沈阳机床集团建成国家级数控机床研发中心,攻克五轴联动核心技术,研发的 GMC 系列机床精度达 0.001mm,填补国内高精度机床空白; 新材料领域:东北大学与本钢集团共建先进钢铁材料实验室,研发的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应用于高铁车体,轻量化效果提升 20%,成本降低 15%; 新能源领域:华晨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建立氢燃料电池研发平台,首款氢燃料电池客车完成路试,续航里程超 600 公里。 三、企业实践: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双突破 华晨宝马:2022 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5%,重点攻关电动车平台技术,沈阳生产基地电动车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/ 年,占全国宝马电动车产量 50%; 鞍钢集团:实施 “低碳冶金” 研发计划,投入 3 亿元开展氢冶金试验,预计 2025 年碳排放量降低 30%,建成全球首个百万吨级氢冶金示范项目; 辽宁方大集团:在炭素领域投入研发资金 2 亿元,开发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打破日本旭化成垄断,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8%。 四、未来规划: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辽宁省计划 2025 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 2.5%,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50 个,培育 10 家科技型上市公司。通过 “政策 + 平台 + 资金” 协同,推动装备制造、新材料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,助力辽宁 “数字辽宁、智造强省” 建设。
2022-05-24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